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蘊含了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崇高品質,彰顯了人民群眾一心向黨的博大情懷。立足新時代,面對新使命新擔當,我們要深入理解沂蒙精神的豐富內涵,大力傳承弘揚沂蒙精神。
1、沂蒙精神提供了群眾路線的生動范例
沂蒙精神生動描述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我們黨一心為民,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一心向黨跟黨走,在黨的領導下為民族偉業無私奉獻。
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這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根本前提。在共產黨人的話語體系中,人民常常被喻為“江山”“靠山”“衣食父母”“力量源泉”等,黨群關系常常被喻為“種子與土地”“魚和水”,黨的宗旨追求被闡釋為“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等,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箲饡r期,“留田突圍”后,部隊在討論行動方案時,羅榮桓說,沂蒙山是我們黨和軍隊開展革命斗爭的根據地,沂蒙人民是我們的靠山,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了沂蒙山區的人民。在山東根據地的歷史上,黨政軍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這是我們黨獲得不竭動力的源泉所在。
人民群眾無怨無悔跟黨走,這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必然結果。在山東根據地,黨和人民軍隊吃的是人民群眾捐籌的糧,住的是鄉親們讓出的房,穿的是紅嫂縫補的衣,遇險時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掩護,奔赴戰場時踏的是“識字班”架起的“火線橋”……依靠人民群眾這個銅墻鐵壁,根據地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鐵壁合圍、清剿蠶食、反共摩擦、經濟封鎖,黨和人民軍隊的威望越來越高,黨群關系越來越緊密。人民群眾之所以擁護共產黨、熱愛共產黨、緊跟共產黨,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關注中華民族的利益,“并且關心其永久的利害”。人民群眾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看到了希望,從共產黨的言行中找到了答案,把共產黨當成主心骨和掌舵人。相關數據顯示,從抗戰初期到解放戰爭結束,沂蒙人民捐贈的軍鞋有315.13萬雙、救護的傷員達5.9萬人。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地區有1106萬民工、民兵支援前線,走齊魯、進東北、渡黃河、挺中原、戰淮海、下江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歷史充分證明,黨群關系歷來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成功與否的晴雨表。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精準概括了沂蒙精神的本質特征,有力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核心內涵。
2、沂蒙精神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是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精神文化形態。無論是從歷史邏輯、現實需要看,還是從形成發展、時代價值看,沂蒙精神都彰顯著黨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是我們黨在苦難輝煌中鐫刻初心使命的輝煌史詩。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山東是全國最早成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黨領導山東人民先后發動蒼山暴動、膠東起義、天福山起義、徂徠山起義等,打響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開創了革命戰爭年代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完整的根據地,也是當時唯一一個以省為建制的根據地。山東根據地為打敗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建立新中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毛澤東曾經評價道:“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沂蒙精神是我們黨在魚水情深中鑄就初心使命的光輝篇章。初心使命既是我們黨前進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我們黨贏得人民信任的邏輯起點。黨為了民族大義、人民利益,不怕犧牲、頑強奮斗,時刻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宣傳群眾、依靠群眾,給予群眾能夠切實感受到的關心和現實利益。山東人民血脈中涌動著公忠體國、仁義敦厚、鼎新進取的因子,這種獨特的文化秉性一經黨的先進思想理論導引,一經黨的模范實踐感召,便凝結升華為一種具有更高理想追求和價值情懷的文化,喚醒人民群眾紅心向黨聽黨話、真心實意跟黨走,無私奉獻支持正義事業的行動自覺。
沂蒙精神是我們黨在自我鍛造中砥礪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箲鸨l時,山東僅有2000多名黨員。為適應斗爭形勢,山東積極恢復和加強黨的組織,強化理論學習以統一思想,開展整風運動以純潔黨性,整理和改造農村支部以固本強基,黨的建設在逆境中不斷取得進步。到抗戰勝利時,山東根據地黨員人數發展到20多萬;占有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2400多萬人口;擁有主力部隊、民兵、自衛團人數分別為27萬、50多萬、150多萬。
沂蒙精神是我們黨在逐夢征程中銘記初心使命的英雄贊歌。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團結帶領山東人民眾志成城,凝聚起團結一心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羅炳輝、符竹庭、李竹如、王麓水、陳明等黨政軍領導干部和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等長眠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涌現出沂蒙六姐妹、鐵道游擊隊、陳毅擔架連、膠東乳娘、和尚崮十七壯士等一大批英雄群體。革命先烈、先輩們在生死、成敗、進退考驗面前,始終不忘初心使命,從不畏懼退縮,用鐵肩擔當道義,用犧牲書寫忠誠,用熱血完成使命。
3、沂蒙精神蘊含了走向勝利的根本力量
沂蒙精神的價值不僅彰顯于硝煙彌漫的革命年代,而且體現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蘊含了走向勝利的根本力量,詮釋著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
沂蒙精神是高揚政治信仰的一面旗幟。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是我們黨戰勝一切風險考驗、贏得勝利的精神支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就在山東大地播撒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火種,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而奮斗到底。土地革命時期,劉曉浦和劉一夢叔侄,面對敵人以放棄信仰換取生命的條件,寧死不屈。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歲月里,山東省委先后遭受十多次打擊破壞,多位領導人被捕,甚至慘遭殺害?箲鸨l后,不幸被捕的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镈,把敵人的“法庭”變成播撒和宣講真理的平臺,后因敵人迫害慷慨就義。他們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用血肉之軀捍衛了共產黨人的政治尊嚴,標注出生命升華的最高境界。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革命先烈的事跡激勵我們,要矢志不移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實踐者,永遠挺立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沂蒙精神是永葆對黨忠誠的一座燈塔。革命戰爭年代,山東不是黨中央駐地,但根據地人民永遠心向延安,來自延安的每一份電報,都能在這里得到堅決徹底的執行?箲鹑姹l后,陜北根據地因物資短缺急需支援。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由招遠秘密運往延安的黃金多達40余萬兩。解放戰爭時期,數十萬的山東干部、百余萬的人民子弟兵響應黨中央號召,義無反顧告別家人、選擇南下,有的在途中犧牲了,有的在革命勝利后繼續留在南方奉獻一生,用行動詮釋著對黨的忠誠。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來說,領導核心、中央權威都至關重要。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葆共產黨人對黨忠誠的政治本色。
沂蒙精神是激勵拼搏奮斗的一曲壯歌。一部艱苦卓絕的沂蒙精神鍛造史,就是根據地黨政軍民用鮮血和汗水書寫苦難與輝煌、挫折與奮進的拼搏奮斗史。在嚴峻險惡的革命形勢和復雜多變的生存發展環境下,雪地執勤的警衛員,荒山野嶺里的指戰員,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槍林彈雨里奮筆疾書的戰地記者,風餐露宿的戰郵員工,頂風雨、涉冰河,忍饑挨餓、日夜奔波的支前民工……他們堅定信仰不動搖、為了勝利不怕死、執著革命不覺苦、勇于擔當不退縮,彰顯了革命到底、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在這個屬于奮斗者的新時代,作為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我們要永遠保持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熱情、奮斗激情、拼搏精神,靠拼搏創造歷史,憑奮斗成就夢想。
沂蒙精神是衡量規矩紀律的一把尺子。山東根據地以其嚴明的紀律在黨的紀律建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土地革命初期,山東省委就在《入校須知》中就黨員參加支部會、繳納黨費等各項紀律作出了明確規定。1940年底,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公布《山東省懲治貪污暫行條例》,規定“貪污財物在五百元以上者,處死刑或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紀律建設,首在立規,重在執行。在山東根據地,黨員干部和紅軍戰士模范遵守各項紀律,寧肯挖野菜也不亂拿群眾一針一線;“槍聲就是命令”,是八路軍老四團不成文的規矩。從共產黨人鮮明的組織紀律性上,人民群眾清醒認識到誰是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正義力量,誰是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光明前景的核心力量。紀律就是凝聚力、紀律就是戰斗力,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向前進。
〔作者系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