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金雅蘭 特約通訊員 劉 強
山巒起伏,林木茂密。初春時節,記者來到井岡山,站在朱德題寫的“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下極目遠眺,那段“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崢嶸歲月,浮現在眼前。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了秋收起義。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起義部隊攻打長沙的目標未能實現,遭受重大損失。危急關頭,毛澤東改變預定計劃,帶領部隊由文家市轉兵,經過三灣改編,最終抵達井岡山。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處于湖南炎陵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之交!本畬礁锩┪镳^館長劉宇祥告訴記者,起義部隊之所以選擇井岡山,是因為在大革命時期,這里曾建立過黨組織和農民協會,群眾基礎好;地形復雜,進可攻、退可守;周圍各縣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易于部隊籌糧;地處兩省交界,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
“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初上井岡山時,面臨著極端困難的局面!痹诰畬礁锩┪镳^,劉宇祥指著一尊油燈造型的雕塑,向記者描述當時的形勢:戰斗頻繁、生活艱苦,國民黨反動派勢力重重包圍,敵我兵力懸殊……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官兵對革命的信心產生了動搖,甚至產生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
為了從理論上闡明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毛澤東在八角樓的油燈下,揮筆寫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后來,在古田賴坊“協成店”簡陋的小屋里,他又寫下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些著作中,毛澤東深刻闡述了中國革命必須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方向。
沿展廳走廊前行,墻壁上一張照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照片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幾個字清晰可見。
1927年11月,在當地群眾配合下,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攻占茶陵縣城,建立起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帶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隨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眲⒂钕楦嬖V記者,這次會師大大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力量,使“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越燃越旺。
山下狼煙起,山上紅旗獵。駐足黃洋界,看著當年紅軍挖的戰壕和工事,耳畔仿佛響起90余年前的隆隆炮聲。
為撲滅革命火種,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進剿”。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之敵趁紅軍大部隊在外未歸、根據地兵力空虛之際,集中4個團的兵力發動“會剿”,妄圖從北大門黃洋界打進井岡山。紅軍雖然只有不足一個營的兵力,但作戰英勇,最終擊潰來犯之敵。聞訊,毛澤東欣然寫下《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眲⒂钕楦嬖V記者,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任務”“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等人民軍隊建軍思想,為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2016年,習主席在視察江西時,瞻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他指出,“回想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
巍巍井岡山,滔滔贛江水。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始終激勵著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沿著井岡山的山間小路,我們闊步走向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八角樓的燈光,始終映照共產黨人的奮斗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