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青青艹国产视频精品-欧美精品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不卡

巴中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網站欄目
集團概況
集團新聞
項目建設
黨群建設
政策法規
人力資源
公告公示
您現在的位置: 巴中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黨群建設 >> 每日一學黨史微課 >> 正文
從地下到地上——銘刻李大釗不朽功勛的墓碑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李大釗烈士陵園    點擊數:2760    更新時間:2021/4/19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徘徊在李大釗烈士陵園,靜靜仰望著李大釗烈士漢白玉雕像和紀念碑,人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句詩。1933年,李大釗公葬儀式現場響起的“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的口號,仍穿越時空回響。在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中央,陳列著一塊特殊的墓碑。這塊墓碑曾埋于地下長達50年之久,銘刻著李大釗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勛,見證著那段血雨腥風、激蕩人心的歷史歲月。

這塊墓碑由何而來呢?原來,這是由中共地下黨組織為李大釗鐫刻的。揭秘這塊墓碑背后的故事,首先我們要沿著歷史的足跡,追尋李大釗奮斗的初心和歷程。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他父母早逝,身世孤苦凄涼,在十歲時便與同村姑娘趙紉蘭結了婚,當時又處于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之際,因此他從小勤學苦讀,養成了執著堅韌的性格,立下了救國救民之志。為表明志向,求學期間他將自己的學名李耆年、字壽昌,改為大釗、字守常。釗者刀也,他改名立志,志在守正篤實、循道致遠,用大刀鏟除一切不平。

為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李大釗求學報國,不圖虛名浮利,只為深研政理,足跡遍布永平府中學堂、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和日本早稻田大學。來京后,李大釗辦報救國,參與創辦《晨鐘報》《憲法公言》《每周評論》,參與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李大釗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領袖和導師,他號召青年乘風破浪,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在李大釗的教育和影響下,毛澤東等一批進步青年開始認識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后來回憶:“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泵珴蓶|因此稱李大釗為“真正的老師”。

李大釗指引廣大青年深入社會、深入民眾,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奔走南北,努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領導開拓了北方革命新局面。

李大釗堅持不懈的革命斗爭,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恐慌。反動軍閥以“假借共產學說,嘯聚群眾,屢肇事端”為由,下令通緝李大釗等人。1927年4月6日,李大釗在北京被捕入獄,隨后被判處絞刑。4月28日,李大釗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38周歲。

李大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這塊墓碑正是他一生奮斗歷程的寫照,他奮斗的初心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緊密相連。

這塊墓碑為何被埋入了地下呢?這是因為它是在異常險惡的環境中,為李大釗公葬秘密準備的。

李大釗壯烈犧牲后,其靈柩寄厝在北京市(當時為北平)宣武門外下斜街的長椿寺,5月1日重新裝殮后移往宣武門外妙光閣旁浙寺。李大釗以身殉主義,平日不惜儲蓄,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了革命事業,因而家中沒錢料理喪事,加之反動勢力的百般阻撓、迫害,竟導致李大釗的靈柩在浙寺存放了六年之久。直到1933年,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決定為李大釗舉行公葬。

1983年3月18日在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舉行李大釗烈士和夫人移靈安葬儀式

為公葬李大釗,各界人士紛紛捐款。李大釗的親友幫助趙紉蘭辦理公葬事宜,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親自為李大釗在萬安公墓代購墓穴,劉半農為李大釗撰寫碑文。他們事先并不知道中共地下黨組織也為李大釗公葬準備了墓碑。

1933年4月23日,李大釗公葬儀式舉行。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一路之上,在紅色的靈柩后面送葬隊伍一眼望不到頭,花圈挽聯白茫茫一片。一幅挽聯寫道:“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中共北方黨組織以河北省革命互濟會的名義發表《為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宣言》,號召共產黨員和一切革命者“繼續大釗同志的犧牲精神前進”。公葬活動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促成了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他們不懼反動軍警的阻截和鎮壓,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共產黨人的罪行,伸張了革命正義。

在送葬隊伍行進到西四北大街時,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一輛騾車,緊跟著送葬人群前行。車上鋪著幾件破棉衣和棉花套子,還放著花圈、挽聯,沒有人注意車上還拉著其他什么東西。一直跟到西直門出城后,騾車加快了速度,直奔西郊萬安公墓而去。這輛騾車其實是北平地下黨組織雇傭的,車上冒險運送的就是為李大釗秘密準備的墓碑。

當黃昏時分,趙紉蘭終于見到這塊格外珍貴的墓碑,她感到無比欣慰和感動。墓碑的碑額刻有紅五角星,五角星內刻鐮刀錘頭,下書“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背面是紅色碑文,落款為北平市民革命各團體。為避免反動分子的破壞,這塊墓碑與棺木一同埋入了地下。

這塊墓碑有著怎樣的歷史價值呢?埋在地下的墓碑塵封了歷史,無人問津。直到整整50年后,為李大釗夫婦遷移靈柩至新修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時,經過幾番探查,1983年4月3日,這塊墓碑在李大釗烈士原墓址棺柩上方西邊約50厘米處被發現。這塊墓碑也由此得以重見天日,迎來了新生,成為李大釗烈士陵園最重要的革命歷史文物。

細讀墓碑上299字的碑文,字字珠璣,記錄著李大釗的革命功績和崇高精神。李大釗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最忠實最堅決的信徒,是無產階級戰士最有力最好的榜樣。他在中國大地上第一個舉起十月革命的旗幟,率先在中國介紹、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他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努力奮斗,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真正做到了“勇往奮進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癉精瘁力以成之”。

李大釗革命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生命價值璀璨永恒,他偉大犧牲的精神永不磨滅,如同他自己宣示的那樣:“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墓碑無言勝有言,無論是埋藏于地下,還是矗立在地上,都凝聚了人們對李大釗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偉大人格的敬重與欽佩,折射出共產主義信仰的光芒與力量。大釗之行,天下為公。先烈之死,革命之花。李大釗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是中華民族的一座豐碑。

 
Copyright © 2019—2020 四川省巴中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系地址:四川省巴中市江北大道36號 聯系電話:0827-5553381
聯系郵箱:scbzcjtz@sina.com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9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