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團結和帶領人民在革命戰爭中浴火重生,在建設和改革中砥礪奮進,最終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四川的百年滄桑巨變,是中國共產黨苦難和輝煌歷史的生動縮影;赝h領導四川人民走過的百年奮斗歷程,穿透歷史煙云把握特點規律,走過崢嶸歲月感悟智慧啟示,對開啟治蜀興川新征程具有特別的意義。
雄關漫道真如鐵:黨在四川鑄就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雄壯史詩
辛亥革命失敗后,四川地方軍閥林立,政治上殘酷統治,經濟上橫征暴斂,軍事上連年混戰,讓四川成為當時中國最黑暗、最混亂、人民受壓迫受剝削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素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讓四川人民迎來了鳳凰涅槃的新希望。
辛亥革命后,在探索中國出路的過程中,四川先進知識分子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吳玉章等人發起的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中,四川學生占了全國總人數近三分之一,陳毅、劉伯堅、鄧小平、穆青等一大批杰出青年前往歐洲學習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一些學生毅然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逐步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人民軍隊的創建者和高級將領。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傳播。王右木是四川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1920年底在成都創辦馬克思讀書會,自費創辦《人聲》報宣傳馬克思主義;惲代英、蕭楚女、吳玉章、童庸生等人也在四川各地展開宣傳活動。1922年10月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地方執行委員會建立;在此前后,重慶、瀘州、宜賓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團組織。1923年10月建立黨的成都獨立小組,直屬中央領導。1926年2月底,黨中央領導的四川省級黨組織——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建立,四川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四川早期黨團組織建立后,立即投入偉大的革命實踐,大革命時期的四川工人、農民、青年、婦女運動此起彼伏。1926年9月開始的聲援萬縣“九五慘案”斗爭,是大革命時期四川規模最大的一次群眾運動。同年12月由四川黨組織領導的瀘順起義,是黨掌握革命武裝的勇敢嘗試,培養了軍事干部、積累了斗爭經驗,成為“八一”南昌起義的先聲。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四川黨組織領導全省人民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先后組織了近70次武裝起義,在白色恐怖中屢遭破壞又屢次重建。四川黨組織在組織農村武裝斗爭的同時,還在地方軍閥部隊中開展兵運工作,曠繼勛等人先后率部起義。紅四方面軍于1932年底由陜入川,在當地黨組織策應下,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第二大蘇區。
四川是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主要地區之一。自中央紅軍1935年1月進入川南,到紅二、紅四方面軍1936年8月離川北上,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轉戰近20個月,全省69個縣(區)留下紅軍將士足跡。四川是工農紅軍長征途中自然環境最惡劣、歷時最久、行軍總里程最長、活動地域最廣、發生戰役戰斗次數最多、召開會議最多的省份,譜寫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膾炙人口的英雄史詩,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凝結地。
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在四川設立南方局,領導南方各省抗戰,并在四川快速恢復建立各級黨組織,成為領導救亡運動的核心。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強對川軍高級將領的統戰工作、推動川軍出川抗日,深入開展抗日民主文化運動、用先進文化凝聚全民抗戰勇氣,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筑起抗日救亡的堅強戰斗堡壘。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一大批著名的川籍共產黨將領奮戰在抗日最前線,趙一曼在東北抗聯堅持戰斗直至犧牲。四川成為全國抗戰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為保存國家實力、支援前線作戰、促進民主進步、保護延續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四川省委在重慶成立,這是我們黨在國統區唯一公開的省級領導機關。黨領導四川人民開展聲勢浩大的愛國民主運動,迅速形成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1949年7月,黨中央成立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西南局,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于1949年12月解放成都,1950年4月解放四川全境。為了迎接解放,四川黨組織相繼發動川東武裝起義、華鎣山武裝起義、川康邊武裝起義等系列農村武裝起義,在城市組織開展護廠護校。無數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犧牲在黎明前的黑夜。
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歷程啟示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一條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革命先輩為了實現崇高理想,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四川省級黨組織14位早期主要領導人中,就有楊闇公、傅烈、穆青、劉愿庵、羅世文等8位壯烈犧牲,無數先烈用生命鑄就了對黨的忠誠,用鮮血踐行了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樹立了一座座堅守初心和使命的不朽豐碑。
人間正道是滄桑:黨在四川譜寫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豪邁華章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建立和鞏固各級新生人民政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盡管探索過程中遭遇過一些曲折,但始終依靠自身力量不斷撥亂反正、矯正航向,為改革開放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誕生初期,黨中央高度重視四川在經略大西南中的戰略地位,將中共中央西南局駐地設在四川。全省各地迅速建立并不斷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在農村開展土地改革,在城市平抑物價、救濟失業工人和災民,在全社會開展“三反”“五反”運動,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國民經濟?姑涝陂g,全省人民紛紛捐款捐物,積極參軍奔赴前線,我省赴朝志愿軍人數、犧牲的烈士、涌現的英模均居全國第一,人民清除了崇美恐美思想,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四川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一化三改造”,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隨后在全省普遍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為進入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1958年在成都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會議期間赴四川各地視察,全省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空前高漲。通過連續五個“五年計劃”的組織實施,全省工業、農業、社會事業、交通運輸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均得到較快發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對四川基本建設投資300多億元,約占1949年到1976年國家在四川基本建設總投資的80%,建成300多個以國防科技為主的企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四川成為全國重要的國防工業科技和新興工業基地,快速崛起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和企業群,實現了黨中央在西部縱深地區建設一個比較完整的戰略后方基地的目標。三線建設期間建成的成昆鐵路、襄渝鐵路、川黔鐵路,以及“一五”時期建成的成渝鐵路、寶成鐵路和以川藏公路為代表的公路設施,推動四川交通發生了質的改觀。黨中央將核武器研制基地遷往四川后,強化了四川核工業的重要地位,并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四川從“一五”開始持續開展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奠定了四川的農業大省基礎。1958年水田灌溉面積比1949年擴大了13倍,大力開展了以水、土、肥為中心的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建設,形成了四川農田水利基本格局。四川作為產糧大省,為國家的發展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四川人民在自身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堅決服從黨中央命令,調出大量糧食支援京、津、滬、遼等地,全力支持國家渡過難關。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啟示我們: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繁榮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只有繼承和弘揚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精神,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才能心懷“國之大者”,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在做好本職工作中體現擔當作為。
發展才是硬道理:黨在四川繪就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壯美畫卷
四川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家鄉,是我國改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敢為天下先的優良傳統。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加快富民興川步伐。
改革開放之初,省委選擇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和領域作為先行先試的突破點。1978年1月,廣漢縣委在金魚公社進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聯產計酬”生產責任制試點;之后著手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掛出“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牌子,為確立全國農村基層政權新體制提供了實踐經驗。1978年10月,省委確定在寧江機床廠等六個企業中擴權試點,積極推進地方財政、稅收等支持企業搞活的城市配套改革,并從企業擴權讓利向建立經濟責任制方面擴展。1981年省委在廣漢、新都、邛崍三縣開展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充分調動生產經營單位和勞動者積極性,為全國起到了示范探路作用。伴隨著改革的起步,四川與周邊。ㄊ、區)加強橫向經濟聯系;從建立友好往來合作關系到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外資、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逐步實現了對外開放。
從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四川進入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階段。在重點發展成都、重慶兩大中心城市的戰略思路基礎上,逐步提出并明晰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早期提出先抓“一條線”到“一線兩翼”、再到“兩點兩線兩翼”,之后提出了依托一點(成都),構建一圈(成都平原經濟圈),開發兩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區(丘陵地區、盆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框架。在綿陽率先進行“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簡稱“兩個轉變”)的試點,推動全省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股份制為重點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宜賓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并形成“宜賓模式”。實施科教興川戰略。1992年提出“科教興川五十條”,圍繞科技創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逐步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城——中國(綿陽)科技城。
從本世紀初至2012年,四川進入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階段。省委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立足省情特征提出了重點做好“五篇文章”等發展戰略。隨后相繼提出“三個轉變”的發展與改革思路和“四個跨越”的戰略構想。在“十一五”又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規劃五大經濟區、培育四大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戰略,在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強”發展新思路,著力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隨著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實現了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此期間,成都在全國率先進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四川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零稅賦,啟動了天府新區建設并被納入國務院《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范圍。在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災后恢復重建中,四川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壯麗篇章,孕育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四川改革開放的恢宏歷程啟示我們:只有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才能不斷夯實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只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永葆治蜀興川事業的生機與活力。
矢志復興鑄輝煌:黨在四川擘畫了新時代的宏偉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帶領全省人民積極應對發展環境復雜變化、蘆山強烈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澇災害等風險挑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推動各領域取得新突破,持續書寫治蜀興川的發展新篇章,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四川新征程。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按照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根據新時代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及時作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充分發揮成都主干帶動和極核引領作用;壯大區域發展重要支點,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建立完善領導機制制定差異化政策,推動區域內各市(州)間的協同發展。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途徑。截至目前,成都“主干”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干支聯動、競相發展、各具特色區域經濟發展局面全面形成。
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省委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基礎上,提出了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的戰略構想,并根據“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的戰略方針,主動對接南亞、東南亞巨大市場,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對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環太平洋國家先進生產力,優化釋放中歐班列通道能力、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開放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省委始終堅持把持續深化改革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積極探索建立重點領域改革推進機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有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成效顯著。把城鄉基層治理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深化城鄉基層治理示范創建,不斷釋放改革紅利。
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積極推進以立體交通為重點的開放大通道建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陸;、東西暢達、南北貫通的“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對外經濟走廊。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進出川高速鐵路大通道和國際航空樞紐機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現代產業體系不斷發展壯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加快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5+1”現代工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成勢。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
三大攻堅戰深入推進。省委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施策、盡銳出戰,到2020年底,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省委高度重視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全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筑牢長江和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
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省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化就業優先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健康四川建設,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相繼出臺《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等文件,推動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成為全國首個頒布依法治省綱要并采用指標推進依法治省工作的省份,堅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科學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決策、司法公開、加強社會依法治理、普法工作等方面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工作。
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堅定不移執行中央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采取系列措施強化從嚴管黨治黨,全力打好懲貪治腐、正風肅紀、刷新吏治攻堅戰持久戰,努力使全省形成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干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引,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才能匯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只有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才能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只有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才能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仡欀袊伯a黨治蜀興川的光輝歷程和滄桑巨變,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我們要深入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從我們黨治蜀興川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以歷史的眼光深刻洞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和“勢”,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特征規律,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融入新發展格局,永遠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奮進新征程,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