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歲月流轉,湘江戰役的烽煙早已散去,紅色火種卻在桂北大地世代相傳。在紅軍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紅軍墓被老百姓自發地世代守護,烈士遺骸被持續搜尋收殮,英烈的名字銘刻于碑,紅色教育在學校持續開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及湘江戰役,曾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做好湘江戰役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今年4月25日上午,總書記廣西考察的第一站,便來到位于廣西桂林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向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
行走在湘江之畔,可以感受到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對湘江戰役歷史的銘記和長征精神的傳承,讓信念之光照亮奮斗之路。
守護與告慰
在灌陽縣湘江戰役紅色文化傳承中心,展陳著一面顏色發白、邊角破損的紅旗,紅旗上印著五角星和黨徽。傳承中心副主任范海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面紅旗的背后,是祖孫三代人對紅軍戰士承諾的守護。
1934年冬天,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的首戰新圩阻擊戰打響后,灌陽縣楓樹腳屯黃合林夫婦搭救了一名負傷掉隊的紅軍戰士。戰士傷愈臨行前,為躲避敵人搜查,把隨身攜帶的紅旗托付給黃合林,囑托他好好保存,等革命勝利后再來取。
1941年,黃合林去世前,將紅旗交給兒子黃榮青和孫子黃光文,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保存!敖夥藕,祖父黃榮青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紅軍戰士回來取紅旗,但遺憾的是那位紅軍戰士一直沒有出現!秉S榮青的孫媳婦李青鸞說,1979年祖父病重,按照他的遺愿,家人把這面紅旗交給了灌陽縣人民武裝部,至此祖孫三代已守護這面紅旗45年。
“這面紅旗將戰士和群眾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見證著戰亂年代群眾對黨的信任!狈逗T普f。
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戰士以“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精神,突破了國民黨反動派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當地群眾感念紅軍作出的犧牲,不少村民都保留著守護紅軍墓的習慣。
4月26日,在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76歲的蔣石林老人回憶起他家祖孫五代守護紅軍墓的緣由。1934年11月,湘江戰役中規模最大的腳山鋪阻擊戰全面打響,紅一軍團一師、二師傷亡2000多人。戰斗結束后,蔣石林的爺爺蔣忠太帶著兒子蔣受宇上山砍柴時,在山上發現了7具紅軍戰士遺體。為了讓烈士入土為安,父子倆將其就地掩埋。
此后每年的清明和春節,蔣忠太一家都會去紅軍墓掃墓,這成為蔣家的一個傳統!案赣H告訴我,紅軍替我們打江山,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笔Y石林說,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和孫輩也參與到為紅軍烈士掃墓的行動中。
尋找與紀念
2017年8月,灌陽縣酒海井打撈紅軍烈士遺骸工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掩埋在酒海井淤泥中的紅軍烈士遺骸,終于在83年后得以重見天日。
1934年11月,為了掩護中央縱隊及紅軍后續部隊渡過湘江,在灌陽縣新圩阻擊戰中來不及撤離的紅三軍團第五師百余名重傷員,被國民黨反動派用棕繩捆綁殘忍地推下井中,壯烈犧牲。
80多年來,當地政府和民眾曾多次嘗試打撈沉入水下的烈士遺骨,但因井下地質條件復雜、技術難度大等原因打撈工作沒能完成。
2017年,灌陽縣啟動新圩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勘探打撈工作,找到超過20具烈士遺骸,葬在酒海井紅軍紀念園。
桂北的一山一水有道不盡的紅色記憶。幾十年來,廣西歷屆黨委、政府對紅軍長征過廣西的紀念設施、遺址遺存持續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紀念塔、紀念碑、紀念館,并對散落的紅軍遺骸進行挖掘收殮集中安葬,讓后人永遠瞻仰、紀念。
銘記與傳承
從1996年起,尹湯懷便在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工作。這個身材魁梧、聲音洪亮的中年人講解湘江戰役長達25年,他說自己一直堅守,是因為“英雄不怕犧牲,就怕被遺忘。把湘江戰役的故事傳下去是我的責任”。
在尹湯懷的指引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紀念碑園內看到一條32米長的英名廊,廊內的石壁上刻滿了20321名紅軍烈士的名字。
“他們是挺起中國革命勝利的一道道脊梁!币鼫珣颜f,由于歷史條件所限,湘江戰役犧牲的3萬多名紅軍烈士中,有很多人不為人所知。紀念碑園在籌備之初,就專門成立了一支特別的小組負責搜集整理烈士名單。
在灌陽縣烈士陵園,有一座特殊的墓碑,碑上不著一字,在碑座上鐫刻著一行文字:“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 你們的功勛永世長存”。這是2009年,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的兒子韓京京遵照父親的遺愿,為紅34師的6000名將士所立。
1934年11月底的湘江戰役中,紅34師作為后衛師,為了掩護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以全師犧牲為代價,換取了主力紅軍的西進。全師6000名閩西子弟只有30人突圍。
1992年,韓偉將軍去世。韓京京在退休后,開始了尋覓34師英烈姓名的艱苦跋涉,通過多方努力找到了1040個紅34師英雄的姓名,他把這1000多個名字隨無字碑一同立在湘江邊的山坡上。
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位于全州縣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以西約1公里處的鳳凰嘴渡口,是1934年紅軍過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當年,紅軍以巨大代價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如今,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被記錄在了這所學校的紅色故事墻上。每年12月1日鳳凰嘴渡口搶渡湘江戰役的紀念日,學校都會花半天時間組織高年級學生重走一段長征路,體驗紅軍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
興安縣將革命精神和革命優良傳統教育列為精品課。除在學校開展紅色講座、紅色報告會、紅色經典誦讀、觀看紅色電影等常規形式外,還跳出“課堂聽課”模式,在長征文物舊址設置現場教學課堂,增強學生學習紅色歷史的體驗感、獲得感。
在桂林,各學校通過開發紅色校本教材、開展系列紅色主題教育班會課、組織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活動、舉辦“紅領巾講解員”培訓、發動學生觀看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等文藝作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歷史、學習黨史。(記者 謝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