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創建的各個革命根據地中,中央革命根據地最具有代表性!敝醒敫锩鶕,亦稱中央蘇區,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1930年黨的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根據地建立中央局,由于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的贛南、閩西根據地是當時全國各根據地中面積最大、力量最強的,中央遂決定將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中央政府設在這里。此后,人們便把贛南、閩西根據地稱為中央根據地或中央蘇區。
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1928年12月,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發動了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為打破敵人進攻,紅軍決定采取“攻勢的防御”方針,由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1929年1月14日,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波瀾壯闊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展歷程,也由此拉開序幕。
在執行“攻勢的防御”戰略中艱辛開創新根據地。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后,由于脫離根據地依托,作戰十分不利。1929年2月10日,紅四軍取得大柏地戰斗勝利,扭轉了下山作戰的被動局面。17日,紅四軍抵達吉安的東固根據地,與李文林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四團會合。此時,傳來了井岡山失守的消息,紅四軍遂決定于2月下旬經廣昌、石城等地向閩贛邊挺進。3月,紅四軍進入福建。20日,紅四軍前委在長汀召開擴大會議,研究提出“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的設想,并強調“這是前進的基礎”。4月上旬,紅四軍利用蔣桂戰爭之機在贛南發展工農武裝割據。5月至10月間,紅四軍又兩入閩西,殲滅當地軍閥。至1930年春,贛南根據地和閩西根據地形成。6月,紅四軍和閩西、贛西南的紅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路軍,隨后改稱紅軍第一軍團。所有這些,為后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粉碎敵人三次“圍剿”中奠定中央根據地基石。1930年8月,共產國際向中共中央提出“奪取一個有足夠工人居民的大的行政政治中心的發展前景”,并特意說明“目前顯然贛南、閩南、粵東北地區首先能夠成為這樣的根據地!10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等9人組成的蘇區中央局。24日,中央在討論全國蘇區工作計劃時,“確定湘鄂贛連接到贛西南為一大區域,要鞏固和發展它成為蘇區的中央根據地!1931年1月,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小布成立。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國民黨軍陸續發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的三次“圍剿”。根據地軍民在毛澤東、朱德等正確領導下,先后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在此前后,紅軍還積極向閩西北和贛西南開展工作,使得贛南、閩西基本連成一片,并擴大到20余縣的廣大地區。受紅軍勝利影響,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軍1.7萬余人在趙博生(中共地下黨員)、季振同、董振堂等領導下宣布起義,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
在全面開展各項建設中迎來根據地發展空前盛況。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迅速在政權、廉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交通、郵電等方面開展大規模建設,中央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1931年9月后,由于黨在國統區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成立了由博古負總責的臨時中央。1932年10月,堅持正確方針的毛澤東在蘇區中央局召開的寧都會議上受到錯誤指責,不久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1933年1月,臨時中央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左”傾錯誤進一步擴大。慶幸的是,周恩來、朱德排除干擾,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勝利。至此,中央革命根據地擴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數個省級和一大批縣級蘇維埃政權,紅軍人數發展到12萬余人,黨員人數達到13萬以上。
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負責軍事指揮的李德等人強令紅軍同敵人拼消耗,又執行關門主義的錯誤方針,致使紅軍喪失了打破敵人“圍剿”的可能。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偉大長征。留守的廣大軍民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直至全面抗戰爆發被整編為新四軍。
永不磨滅的革命貢獻
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創建的眾多根據地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個,中央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土地革命戰爭提供了最為直接有力的堅強支撐。中國革命的特殊環境表明,只有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地才能為革命戰爭提供可靠依托,否則無法建立起強大的紅軍。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后,逐漸發展成為橫跨3省、面積達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達450余萬的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時期黨領導武裝斗爭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在粉碎國民黨軍四次“圍剿”的斗爭中,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的歷經三灣改編、古田會議洗禮的紅一方面軍不斷壯大,下轄6個軍團近10萬人。正是這支強大紅軍,擔負著抗擊國民黨“圍剿”軍大部兵力的艱巨任務,并在經歷長征后成為人民軍隊的骨干。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我們黨在局部地區執政提供了現實可能。盡快組建全國性蘇維埃政權,是中國共產黨著眼革命形勢發展提出的重要任務。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在瑞金宣告成立,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政權成立后,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各根據地的中樞指揮作用,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影響,而且在建設實踐中鍛造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人才。據統計,除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政治領袖外,在開國將帥中,有9位元帥、7位大將、34位上將、114位中將、440位少將都曾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戰斗過。此外,有130多人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區主要領導職務或首批駐外大使,其他領域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成功開辟提供了深厚實踐沃土。八七會議后,黨就開始了“找著新的道路”的艱辛探索。早在1928年10月、11月,毛澤東就曾提出并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這一思想在贛南、閩西根據地創建中得到深化。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深刻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币源藶闃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正式形成。此后,在鞏固和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繼續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黨的建設等諸多領域進行探索,在有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指明了奪取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
彌足珍貴的歷史啟迪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這部厚重書卷中,演繹著扣人心弦的斗爭活劇,內蘊著歷久彌新的蘇區精神,將永遠給我們以深刻啟迪。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在異常嚴峻險惡的斗爭環境下,廣大共產黨員和根據地軍民懷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勝信念,不畏千難萬險,不懼敵軍壓頂,前赴后繼、不怕犧牲、勇往直前。1934年12月,共產黨員江善忠在組織傷員轉移時被敵人包圍,為掩護傷員,他將敵人引向絕路棒槌峰,彈盡糧絕后咬破手指,在衣服前襟寫下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毅然跳崖壯烈犧牲。1933年5月,興國模范師5161人集體報名參軍,被蘇維埃中央政府譽為“創造百萬紅軍的先驅”。1933年7、8月間,安遠縣鎮崗鄉一個叫尊三圍的“紅色村莊”,面對國民黨軍的報復進攻,赤衛隊員英勇抗擊全部犧牲,剩余村民堅貞不屈全部遇害。正是有了共產黨人和根據地軍民堅如磐石的信念信心,中國革命才最終迎來勝利曙光。這深刻啟示我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無論任何時候都要矢志不渝、堅定不移。
實事求是,方能進步。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創建,離不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艱辛開拓;中央革命根據地大好局面的最后喪失,就在于“左”傾教條主義者背離了實事求是。1930年5月,毛澤東痛感教條主義的嚴重危害,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嚴厲批評黨內存在的“飽食終日,坐在機關里面打瞌睡,從不肯伸只腳到社會群眾中去調查調查”的惡劣現象,大聲疾呼“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作過《尋烏調查》等十幾個切合實際的調查。正是由于堅持實事求是,我們黨才能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短短幾年中就創建了一支相當規模的紅軍和一系列革命根據地。1931年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開始了長達4年的統治,最終導致包括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內的眾多蘇區幾乎喪失殆盡。這深刻啟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推進。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奮斗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黨始終牢記群眾利益,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生活,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黨在贛南、閩西根據地就提出了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1931年2月,蘇區中央局明確提出,必須使廣大農民取得“他們唯一熱望的土地所有權”。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鄭重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磺羞@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闭驗槿绱,黨才贏得了根據地人民的全力擁護。這深刻啟示我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執筆人: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汪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