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已可清晰預見。但在中國,國民黨卻從4月開始出現了對日作戰的豫湘桂大潰敗,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形成鮮明對比,國統區的民主運動迅速高漲。國內有識之士已經清醒看到,要扭轉敗局,必須發揚民主,動員全國力量,進行全面抗戰。面對這種形勢,我們黨考慮在全國人民面前公開向國民黨提出戰后和平建國的具體步驟和辦法,國民參政會再次成為國共角力的平臺。
毛澤東的批示
由于9月初的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將討論下一屆參政會的組成問題,8月17日,董必武在重慶致電周恩來請示如何對待國民黨與張瀾、左舜生等中間力量商議參政會加補參政員問題。當日,毛澤東在該電上寫下了日后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重要批示,指出“應與張、左商各黨派聯合政府。參政會可同意增人,取積極態度,但是第二位的。以上請周考慮擬復”。毛澤東把向社會各界公開提出成立各黨派聯合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為了慎重起見,要求在提出前征詢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席張瀾和秘書長左舜生的意見。
第二天,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批示,起草給董必武、林伯渠電報提出,請他們考慮我黨公開向國民黨要求召集各黨派及各界團體代表會議,改組政府,然后召開真正民選的國民大會,并囑就此意見先行試探。毛澤東在這一電報上批注道:“應先召集黨派及團體代表會,改組政府,方有召集民選國大之可能;否則是即使召集,也是假的”,并指出這一點將來要在黨的七大上作決定?梢,毛澤東把成立聯合政府作為一個重大戰略目標提出來,并且希望將來以全黨的意志固定下來,其具體步驟是先召集各黨派及各界團體代表會議。
為做好向國民黨公開提出聯合政府的工作,9月1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專門討論了關于提議召開各黨派及團體代表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事項,正式把這一會議稱為“國事會議”,作為組建聯合政府的一個重要步驟。隨后,中央于9月4日致電林伯渠、董必武和王若飛,指出:“目前我黨向國民黨及國內外提出改組政府主張時機已經成熟,其方案為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召集各黨各派各軍、各地方政府、各民眾團體代表開國事會議改組中央政府廢除一黨統治,然后由新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貫徹抗戰國策實行反攻。估計此項主張國民黨目前絕難接受。但各小黨派、地方實力派、國內外進步人士,甚至盟邦政府中開明人士會加贊成。因此,這一主張,應成為今后中國人民中的政治斗爭目標,以反對國民黨一黨統治及其所欲包辦的偽國民大會與偽憲!边@說明我們黨已經做好了向國民黨提出改組國民政府、組建聯合政府的政策思想準備。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項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重大決策。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中間黨派對我們黨關于召開國事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大加贊賞,但是不贊成用中共名義正式提出改組政府問題,認為這樣會引起大爭論,他們不便表態,主張中共在大會報告中順便提出。小黨派既不贊成我黨單獨向參政會提出改組政府,毛澤東便復電“即請作罷”,報告中“是否應當順便提到此點”,請董必武、林伯渠酌情決定,但是在回復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治中、王世杰的信中則必須正面提出。至此,在提出方式上我們黨與中間力量做好了協調。
林伯渠的提議
9月15日,林伯渠出席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并在會上作《關于國共談判經過的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希望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專政的局面,由政府召開各黨各派、各抗日部隊、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團體的代表參加的國事會議,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奮全國人心,鼓勵前方士氣,以加強全國團結,集中全國人材,集中全國力量,這樣一定能夠配合盟軍反攻,將日寇打垮!蔽覀凕h正式在全國人民面前向國民黨提出了召開國事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由于覺得林伯渠給國民黨談判代表王世杰、張治中的信“原稿語氣欠健,不足以殺彼輩之氣焰”,毛澤東9月27日起草了日后以林伯渠名義給王、張的復信,向國民黨正面指出,現在唯一挽救時局的辦法,就是要求國民政府與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專政的局面,由現在的國民政府立即開緊急國事會議,成立各黨派聯合政府,并由這個政府宣布并實行關于徹底改革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新政策。并且認為,只有這樣的新政府,但絕不是請客式的、不變更一黨專政實質的、不改變政策的所謂新政府,才能一新天下耳目。該信由林伯渠以林祖涵名義于10月交給張、王二人。
這樣,我們黨既在國民參政會上公開提出,也直接向國民黨正面提出了召開國事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然而,國民黨當局則是完全拒絕的態度。
周恩來的演講
為宣傳推動國事會議、聯合政府的主張,周恩來10月10日在延安雙十節慶祝大會上發表《如何解決》的著名演講,詳細闡述了“召集全國各方代表,開緊急國事會議,取消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的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這各方代表,應由各抗日黨派(國共兩黨及其他抗日黨派)、各抗日軍隊(分國民黨中央軍、地方軍及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軍三方面)、各地方政府(分大后方各省及敵后解放區民選政府兩方面)、各民眾團體(分大后方及敵后解放區帶全國性的各界人民團體)自己推選,人數應按各方所代表的實際力量比例規定。
第二、這國事會議,國民政府應于最近期間召開,以免延誤事機,陷大后方于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三、在這國事會議上,根據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的原則,必須通過切合時要、挽救危機的施政綱領,以徹底改變現在國民黨政府所執行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錯誤政策。
第四、在眾所公認的共同施政綱領的基礎之上,成立各黨派的聯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黨專政的政府,吸收全國堅持抗戰、民主、團結的各方領導人物,罷免失敗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分子,以保證真正民主政治的實現。
第五、這一聯合政府須有權改組統帥部,延納各主要軍隊代表加入統帥部,成立聯合統帥部,以保證抗戰的勝利。
第六、在聯合政府成立后,應即重新著手籌備真正人民普選的國民大會,準備于最短期間召開,以保證憲政的實施。
對政協的影響
召開國事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提出,標志著我黨關于抗戰結束后的和平建國路線基本形成。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從國事會議、聯合政府的提出到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被毛澤東作為政治報告主題,這一主張無論是對于1946年召開的舊政協,還是對于1949年召開的新政協,都有著重大而直接的影響。
一是為爭取民主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在這一時期的國共談判中,國民黨談判代表多次以我們黨爭取民主的要求“空空洞洞”“毫無邊際”為由搪塞和拒絕,而第三方面大力倡導和推動的憲政運動則被國民黨劫了旗幟。召開國事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提出,解決了實現政治民主的具體目標和步驟,最終促成了1946年舊政協的召開,1949年召開的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實現了這一主張。
二是成為當時團結民盟等社會各界進步力量的最大政治公約數。這一主張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民盟等第三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民主進步人士的政治利益,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愿望,成為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旗幟和方向,極大聯合與團結了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進步人士,也成為后來“政協路線”的核心內容。
三是為1949年人民政協的召開奠定了政策基礎。盡管形勢和任務不同,然而從當時的政治設想可以看出,國事會議的組織形態完全不同于中間黨派提出的各黨派委員會和黨派會議,也不同于舊政協,而1949年新政協則與之極為接近。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