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近年來,在中共通江縣委的堅強領導和省市政協的有力指導下,通江縣政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縣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堅決維護核心、緊緊圍繞中心、廣泛凝聚人心、始終不忘初心”的工作思路,鮮明主責主業、大力創新履職,把握關鍵環節、提升協商水平,積極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努力推動“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試點工作從“先行先試”向“常態長效”轉換。
第一,瞄準選題“靶心”,提升協商“研值”。一是把握選題原則。注重系統思維,深入調查研究,體現政協特色,把圍繞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作為選題基本原則,始終聚焦中心協商議政、建言獻策。在具體實踐中,把準尺度,做到“兩議三不議”(即:事關全縣的發展大事專題議、群眾關注的民生實事重點議,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明文規定的不議、有悖公序良俗的不議、涉及個人及小團體利益糾紛的不議),這樣既力求選題精準、又防止協商錯位。二是突出選題重點。緊扣黨政工作的重點、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點、社會治理的焦點,務實靈活開展各類協商活動。聚焦決勝脫貧攻堅與促進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編制等開展專題協商。緊盯民生實事,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開展小微協商。創新發展鄉賢文化,設立新鄉賢界別,開展鄉賢參事協商,助力基層治理。認真落實縣委交給縣政協做大做強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的重任,聚焦品牌提升、科技攻關、技術服務、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等開展面對面協商,帶動20000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三是明確選題程序。通過縣委“出題”、政協“選題”、委員“薦題”、提案“找題”和從社情民意中“篩題”,經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組初審、縣政協專委會審核、縣政協黨組會或主席會會審、縣委審定的“五選四審”的方式確定協商議題。發揮小微協商靈活性,鼓勵政協委員和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組將協商議題報相關專委會審核備案后,自主開展小微協商活動。
第二,健全履職“鏈條”,提升協商“言值”。一是完善協商體系。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原則,每年至少開展1次全體會議集中協商,2次常委會議專題協商,4次主席會議重點協商,特別注重找準小切口、關注大民生,創新開展“X”次小微協商,構建“1+2+4+X”協商體系,保證協商頻次。二是搭建協商平臺。在縣政協建立委員議事廳、在鄉(鎮)建立議事站、在村(居)建立議事堂,同步建好社情民意收集點,健全縣鄉村三級協商網絡。同時,搭建跨區域協作交流平臺,在成功承辦川陜革命老區政協協作交流座談會后,積極籌備“五山”(井岡山、寶塔山、大別山、祁連山、大巴山)地區政協紅色文化研討會,促進紅色資源共享、政協工作互動。三是細化協商流程。采取“固定+移動”“集中+分散”“線上+線下”模式,注重“會場、廣場、現場”互動,推動協商從傳統的“面對面”向現代的“鍵對鍵”拓展,著力構建“黨委政府、鄉鎮部門、政協委員、專業人士、群眾代表”五位一體的協商格局,探索推行了“調查研究、確定議題、制定方案、發布預告、走訪研判、組織協商、反饋意見、成果轉化、跟蹤督辦、評議總結”的“十步工作法”,不斷探索完善協商工作標準規范。
第三,打造工作“閉環”,提升協商“顏值”。一是強化高位推動?h委在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又專門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通江縣基層治理協商民主工作領導小組,將政協重點協商活動列入縣委、縣政府工作總體部署,納入督查事項和考核體系,使協商工作高位推進、富有成效。認真做好協商“后半篇文章”,注重協商成果轉化運用,及時和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溝通對接,力求“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二是增進交流互動。建立協商人才庫,根據協商主題開展專題培訓。加強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組建設,探索完善基層群眾代表列席縣政協常委會、主席會和參加小微協商活動機制,打通了基層協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認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攻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爭創特色,多出亮點。三是搞好宣傳發動。大力培育富有政協特色的協商文化,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報道,拍攝協商專題片,在通江縣政協網站和《通江文史》開辟“有事來協商”專欄等,加大宣傳力度,著力營造“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主導、委員主動、多方聯動、群眾滿意”的協商氛圍。今年7月14日人民政協報在“主席談創新”專欄,以《寫在紅色土地上的創新履職報告》為題的重點報道,被新華網轉發,閱讀量近110萬,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點贊。(作者系通江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